- 相關知識 -
基本規則
- 球場結構:球場的形狀就像一把扇子,通常以草皮和泥土區分為外野和內野。球場上有兩條從本壘一直往一壘和三壘方向延伸的白色長線,它們是用來區分界內和界外的。從本壘出發,逆時針依序為一壘、二壘和三壘,形成一個菱形。
菱形區再加上泥土區就稱為內野,而內野以外的區域則稱為外野。 - 比賽形式:一場球賽共打9局,每局再分為上下兩半局。通常上半局是客隊的進攻時間,主隊則是防守,下半局就攻守交換啦!每局都是兩隊輪流進行攻防戰。
- 延長賽規則:如果在第9局結束時依然平手,那就要進行延長賽了!比賽最多打到12局,如果還是不分勝負,就只能以和局來收場了哦!
今年中職也採用了新規則,叫做「突破僵局制」。在第10局時,進攻方會在場上放一名跑者在二壘,這樣既可以縮短比賽時間,還能增加得分機率。 - 得分方式:想要得分其實很簡單!只要打者依序跑過一壘、二壘和三壘,最後回到本壘,就可以獲得分數啦。或是打者擊出「全壘打」,看場上的跑壘員人數,可分為兩分全壘打、三分全壘打或大滿貫,這樣可以直接得到更多的分數哦!
- 出局方式:每一場進攻方都擁有三個出局的機會。讓對手出局的方式有很多種,像是三振、接殺、觸殺等方式都可以讓對手出局,當三次機會用完,就到了攻守交換的時間啦。
- 攻守對決:每支球隊都會有9名正式球員上場比賽
- 進攻:目標就是要得分!球員們輪流上場打擊,會依照不同情況安排打擊順序。
- 防守:目標是要阻止進攻方得分!9名球員全都上場,分別是投手(P)、捕手(C)、內野手:一壘手(1B)、二壘手(2B)、三壘手(3B)、游擊手(SS)及外野手:左外野手(LF)、中外野手(CF)、右外野手(RF)。
常見術語
- 安打(H):打者擊出球後,沒有被防守方接殺,同時順利站上壘包,就可以稱為安打。根據打者所到達的壘包數,安打可分為一壘安打、二壘安打和三壘安打。
- 全壘打(HR):如果打者擊出的球在界內,並且飛出全壘打牆,打者依序跑過三個壘包後回到本壘,那就是一個全壘打了哦!
- 保送(BB):當投手投出四個壞球,並且打者都沒有揮棒,這就稱為保送。
- 三振(SO):如果投手投出三個好球,而打者都揮棒落空或沒擊中時,這就稱為三振。
- 觸身球(HBP):投手投出的球擊中打擊者的身體時,這種情況就稱為觸身球。
- 打擊率(AVG或BA):打擊率是指擊球手的安打數除以擊球數,常用來評估打者的打擊表現。
- 指定打擊(DH):是專門負責打擊任務,不需要上場防守的球員。通常是代替投手上場打擊,這樣投手就可以專心負責投球,減少受傷的風險,同時也能讓更多的球員有上場比賽的機會,增加比賽的精彩度。
- 觸殺:當防守方在跑壘員未踩到壘包的情況下,觸碰跑壘員的身體,讓跑壘員出局,這就叫做觸殺。
- 好球帶:好球帶是指本壘板的正上方,打擊者的肩膀以下到膝蓋以上的範圍內。如果投手投到了好球帶,那就是一個好球;反之則為壞球。
如何看懂記分板
- 球員排列:通常左邊是主隊,右邊則是客隊。
- 分數區:分為上下兩排,通常上排是客隊,下排則是主隊,數字則表示兩隊在各局上的得分。
- R、H、E:得分(Run)、安打(Hit)、失誤(Error)。
- S、B、O:好球(Strike)、壞球(Ball)、出局數(Out)。
